洗钱犯罪 | 洗钱犯罪主观故意如何认定

刘彬律师 洗钱犯罪 | 洗钱犯罪主观故意如何认定已关闭评论171字数 1516阅读5分3秒

 

来源:《检察日报》,2021年11月30日第7版。
作者:代丽娜,山东省平度市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二级检察官。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犯罪与洗钱活动相互交织渗透,洗钱手段不断翻新,涉案金额持续攀升。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中,转移非法资金的洗钱案件持续高发。由于作案手段隐蔽,资金流转错综复杂,司法实践中,洗钱犯罪认定存在一定困难。在该类案件办理中,如何把握主观故意是争议的焦点。

 

案 情 回 顾

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崔某(另案处理)以能够提供及时、高额回报的澳门赌场洗码理财产品为诱饵,向社会不特定集资参与人非法集资,实施集资诈骗,非法占有集资款约3.6亿元。其间,王某、张某和李某等人明知崔某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仍向其提供本人的银行卡,接收了崔某实际控制账户转入的4700余万元非法集资款,并对款项进行转移或保管。

2020年4月29日,公安机关以崔某等19人涉嫌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移送山东省平度市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在审查该案时,发现崔某的亲戚朋友王某、张某、李某等7人存在洗钱犯罪重大嫌疑,遂监督公安机关对王某、张某、李某等7人立案。在审查起诉环节,检察机关全面审查客观证据,审慎把握犯罪嫌疑人主观明知的认定,改变了公安机关对张某、李某二人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罪名指控,以涉嫌洗钱罪对王某、张某、李某等7人提起公诉。

准确把握法律规定,科学认定洗钱罪的主观故意

刑法第191条规定,为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来源和性质,没收实施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1条规定:刑法第191条规定的“明知”,应当结合被告人的认知能力,接触他人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情况,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种类、数额,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转换、转移方式以及被告人的供述等主客观因素进行认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明知”修改为“为掩饰、隐瞒”,主要是为了排除自洗钱行为入罪的文本障碍,并不意味着修改了洗钱罪的主观认知,修订后的“为掩饰、隐瞒”与修订前的“明知”对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状态的要求具有同质性,即行为人主观上要有“罪错”,洗钱罪的主观要件仍然是故意。

从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主观故意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明知自己转移或者转换的财物是犯罪所得及其收益,二是明知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属于七类上游犯罪中的一类或几类。

检察机关监督立案的这些案件中,虽然部分被告人辩解自己不知道崔某钱款的来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触犯法律,但检察机关综合案件证据,从以下两个角度依法认定各被告人的主观明知:一是被告人是崔某进行的非法集资活动中的集资参与人,对于上游犯罪人的钱款来源是明知的,在此情况下仍提供银行账户,接收崔某或者其控制的账户转入的资金,为其转移或者转换。二是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崔某的非法集资项目,但与崔某关系密切,是亲戚或者较好的朋友,之前向崔某出借过钱款,并且尚未归还,曾到访过崔某的工作(集资)场所,在此情况下仍然帮助转换或者转移与其财产状况明显不符的巨额财产。以上两种情形符合《解释》第1条第1款,第2款第1项、第6项的规定,可以推定行为人主观故意。

检察机关以涉嫌洗钱罪对王某等人提起公诉。法院已采纳检察机关指控的事实、罪名和量刑建议,对王某等人以洗钱罪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当庭表示不上诉,现判决已生效。

 

 

宁波刑事律师,你身边的律师帮手,13605747856【微信同号】

继续阅读
weinxin
我的微信
如果以上文章对你有帮助
扫一扫,加律师的微信,了解更多
欢迎联系我们